95后女入殓师:收入不高对象难找
成人如何自評是否有亞斯特質? 成人之後才要評估亞斯特質很難,因為學會生存的他/她已發展了一套自己的「社會面具」,表現出符合社會規矩的樣子(但可能內在壓力很大,一直在忍耐)。
」他用一隻手捂住右眼:「總要不戴眼鏡,旁人又看不出為好。」 正事談完,外婆似乎已經無話。
」我這才聞出來,果真是扣肉的香味。文:韓秀 灰色的背影——回憶梅蘭芳先生 在台北,和立中聊天兒,不知怎麼說到了陳凱歌拍的 《梅蘭芳》已經殺青。話是不錯,我卻衝口而出:「甭管陳大導演如何上心,甭管黎明啊﹑章子怡啊怎麼用功,怎麼才氣橫溢,片子出來了,還是免不了被人家批評。」我太知道外婆了,在她老人家看來,我那從來沒見過面兒的外公什麼都是好的。外婆也笑笑,笑得勉強。
外婆知我不服氣,就又來了兩句:「你外公最佩服的人是馬老闆。」立中哦了一聲,不大以為然。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種立即性孤注一擲的反應相當有效,因為當我們面臨到威脅的時候,並不想浪費珍貴的時間在細節上
沒有其他人會閱讀你的筆記。你會像得獎那般慶祝你的逃避嗎?真正獲勝的是誰? 想一下你的逃避是否加劇,因為這代表你不必真正去面對,不用承受被拒絕、被否認或者失敗的風險。若沒有真正渴望改變,這樣的行為會繼續,儘管吸菸會犧牲我們的健康和生命。腦袋不停反覆思考:「到底該不該跳下去?還是不跳?」你用逃避的方式來洗腦你最初的衝動,一心躲開那冰冷的水。
你穿著泳衣,站在岸邊的某個角落,準備跳入泳池加入大家。在此同時,絕大部分的你非常害怕泳池裡冰冷的水。
接著試試看別的選擇吧。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種立即性孤注一擲的反應相當有效,因為當我們面臨到威脅的時候,並不想浪費珍貴的時間在細節上。我們吸菸是因為多巴胺的獎勵效應。所謂不再逃避恐懼,代表專注你的感覺,而不僅僅是逃避的當下,而是長時間的感受。
當然,逃避可以暫時得到救贖——「好害怕今天面對老闆……呃……打電話請病假吧……不用面對那個王八蛋真是太爽了。把你逃避的事情列在筆記本上。泳池裡面擠滿了人,充分享受這道陽光。試著思考情感上的連結——例如,從壓力中釋放或者設法擺脫困境的力量。
另一方面,爬蟲類腦的反應並不擅長幫助我們處理那些因焦慮引發而非真正威脅的問題。你想要享受生活,想和大家一起玩。
在現代生活中,這就是我們面對的問題。一旦有關危險認知的訊息進入到我們不斷進化的「上層大腦」(upstairs brain),我們會理性判斷威脅真正的風險程度。
我們來看看該怎麼改變這樣的逃避吧。」短暫的救贖機會強化你逃避的傾向。最後,你決定坐在泳池一旁。到了最後,你的恐懼越來越強烈。泳池只是一個簡單的例子,但其實我們逃避恐懼時,還有其他不同方式:猶豫不決時,我們決定不出現,我們不遵守承諾,我們用其他無意義的舉動來引開對方的注意力,我們找藉口來合理化這一切。你逃避的事情在長時間看來造成什麼問題?以下列出一些線索,代表你正在逃避對你真正重要的事情: 你說你會做,但從來沒做。
方法:你為什麼要逃避它? 就連功能失常或自我毀滅的行為,當獲得獎勵時,也會繼續或者加劇。我們注意的是,問題的根本不在焦慮,而是你如何面對它。
你逃避的決定限制了你享受的機會、你的自發性,以及你的社交生活,只因為你讓恐懼控制了這一切。沒錯,一部分的你想跳進水裡。
寫下你逃避的原因,以及逃避帶給你的正面感受。合理化那些你做不到的事情,義正嚴詞或找藉口。
與生俱來的逃避反應 戰鬥或逃跑反應是大腦某個區域的原始本性產生,其通常又稱為「爬蟲類腦」(reptilian brain)。隨時謹記在心,看看自己能不能在逃避的那瞬間意識到自己。瞬間鬆了一口氣,但是自我意識和隔離感瞬間蔓延。長期來看,哪一項好處比較多? 哪一項不僅在當下讓你感覺更好,更讓你達到更長遠的目標?現在就為你想要的目標設定意向吧。
即使看起來真的很可怕的情況——例如老闆在審核你的工作表現——對你來說並不是個立即性的威脅。在筆記本寫下,在你逃避的狀況中,每一次的逃避都獲得了什麼?有些人回答感覺到一絲輕鬆,就像躲開一顆子彈、逃學,或是擺脫糟糕的事。
現在你似乎有真正的負面後果要面對了。(例如「我的鬧鐘沒有響」) 浪費精神/時間在瑣碎的事情、工作和互動上,用來逃避你真正必須去做的事。
拖延症:把事情拖到明天……再明天……再明天。你不只請了那一天的假,隔天甚至再隔天你都想請假。
但是你呢,卻站在岸上。方法:你在逃避什麼? 就我們所見,躲避和逃離只會導致更多的逃避。這樣無限的惡性循環是一種無意識的習慣。逃避在短暫的時間內會讓人有被保護的感覺,但是時間拉長,逃避會產生真正的危險,以及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強烈的焦慮感。
到了最後,所有的焦慮感又讓你陷入逃避。常常告訴別人,或你自己因為身體不舒服,所以你才辦不到。
文:吉兒.P.韋伯 博士(Jill P. Weber Ph.D.) 躲避的自相矛盾 想像現在天氣晴朗,你站在一個漂亮的泳池旁。試試看接下來的寫作練習,可以激發動力,並長時間獲得救贖,相比於一時的解決,不僅短暫,也會造成負面後果。
重點在於我們要確定,即便我們心裡想要停止逃避,究竟是什麼不斷在強化我們想逃避的趨勢。但我們必須提供機會,讓訊息傳達到上層大腦,而不是困在爬蟲類腦所產生的反應中。